陈卫
一
陶弘景写景之才实高。以68字篇幅写尽江南秀美山川,虽小景画幅,却形神兼备,兼有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真可谓一字千金,千年以来,恐无第二人!
二
山川美景,古往今来谈论的人何止万千,但真正读懂山水又能写活山水的又有几人?作者独推崇谢灵运为知音,谢之前者他没有论说,谢之后,但说“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眼中直无千千万万的古人和今人,虽说的是大实话,但气魄之大,也是冠绝古今了。大自然伙伴虽多,但知音寥落,自己不也是知音无几,这是曲高和寡的缘故吧!那诚聘自己的梁武帝对自己又理解多少呢?但好歹他尊重了自己的选择,这种自由选择的权利是知识人最所需要的吧。
三
谢灵运是破解这篇《与谢中书书》意蕴的钥匙。谢灵运(385~433)出生于世家望族,是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幼承家学,工诗文、擅书画,有着很高的文化修养。他18岁承袭康乐公爵位,世称“谢康乐”。在晋、宋易代之际,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他本在政治上很有抱负,但时势既不利于从政,虽自负有王佐之才,足为帝王师,却得不到刘宋统治者的赏识,这促使他无论在仕、在隐之时都纵情山水。在思想上,他受佛、道影响比较深,更愿意到山水自然和学问诗书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他开创了山水诗,对江南山水作细致逼真的描绘,一脱当时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窠臼,他的语言富丽精工,写景细腻生动,风格鲜明清新,时人评论他的诗为“谢诗如芙蓉出水”(汤惠休),萧纲也评论“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高超的描摹技巧,清新自然的风格,让他在中国诗坛独树一帜。
四
陶弘景(457~537)是将谢灵运引为知音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话似乎还没有说完,到此戛然而止,言下似有自得之意,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他是齐、梁时期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思想上融合了儒、释、道之长。既是道教茅山宗的开创者,又是开创了中医医药分类法的卓有成就的医药学家,还烧汞炼丹,博涉天文地理、诗文书画、兵法武器等,在知识的渊博上谢灵运也不及他。他有王佐之才,但不愿出仕,但还是受到梁武帝的礼遇,常向他咨询征讨之类的大事,因而他被称为“山中宰相”。
五
陶、谢二人相通之处太多了。在艺术和学问上,二人都是一时无两的人物,观念上都受到佛、道思想的深刻影响,讲究不以物累形,崇尚全性而保真,愿意在自然风光和学问艺术中寻求人生的真谛,保持不事王侯的倨傲,过一种诗意栖居的生活,其精神渊源当来自世代相传的家风、家学,根本原因是不愿意使自身工具化,不愿成为世俗政治权威或功名利禄的奴隶,他们要追求的是自我内在生命价值的完美实现,要在独立、自由的环境中过那精彩的诗意人生。
六
最能体现陶弘景风骨气度的是对梁武帝的礼聘坚辞不出,他的回答是一诗一画:
面对皇帝“山中何所有?”的询问,他《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的诗写道: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而画的是两头牛:一头悠游在水草之间,另一头虽着金笼头,却任人牵引、驱使,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明白,恰如宋代朱敦儒那首《鹧鸪天·西都作》: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这种精神气度源自老、庄,传至今日而不绝,这是中国知识人的精神梦乡!
七
这篇《与谢中书书》写景简洁传神,合动静之美,达情景交融之境。以“高峰如云”起首,此是仰观,但见山峰厚重高大,显得气势磅礴,让我们联想到作者立足点之高。“清流见底”是俯察,见溪水潺湲、清澈见底,暗示作者品性之高洁。视角由远而近,由远处的色彩斑斓的两岸石壁到近处的青林翠竹,颜色既丰富多样又突出绿的主色调,时间上则贯穿了一年四季和一天早晚。不单有静态的景致,还有动态的画面;不单有高峰、夕日这样雄伟庞大的事物,也有小鸟和游鱼等林中、水中生物;不但获得视觉的享受,也获得听觉的愉悦。对每种景物都抓住了其特点,如雾的轻盈缥缈和猿、鸟或悠长或清脆的叫声,都描绘出一派自然祥和的氛围。一两个字就刻画出其神韵,笔力之劲道,不得不让人惊叹称奇。在这么有限的文字中,写景全,时段广,范围大,色彩丰富,调动视觉和听觉,作者将万千事物尽收眼底,写得简洁、雅致、圆润、脱俗。
八
魏晋六朝的作家对人生的意义探寻是极为深刻的。在动荡的年代,他们崇尚诗意的栖居。他们能在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美,把平凡的生活过的诗意盎然,虽不能改变时代、社会的动荡、黑暗,至少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助纣为虐,这已经很难得了,我们没必要过于苛求他们。另外,他们身上不只有道家的逍遥,佛家的出世,也有儒家的心忧天下,他们用自己的高洁人格,用自己的道德实践挽救世道人心,他们真把天地万物当朋友,“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们是充分发展了灵性的真人,揉合了儒、释、道,充分发扬了自身的主体性,其精神气度多么让人向往。
2018年10月10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