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写景抒情类散文的写作,以至一切可以称为文学的创作,不调动自己全副感官去拥抱描写对象是不可能写好的。文学创作的规律要求写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主观拥抱,一方面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性,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尊重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只有这样,作者的观察和描写才可以深入、真切而别具一格,也才能达到创作上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我想,《鼎湖山听泉》就是这样达到“天地与我为一”境界的写景抒情散文。专注于散文创作的当代作家谢大光在创作上刻意求工、惨淡经营,作品以高质量而不是高产取胜。他的散文语言优美,富于古典文学的美感和现代散文的灵动,是当代散文创作的明珠。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尤其是从听觉这个独特的角度去描绘鼎湖山的美景,在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中,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有形的景和无形的声的变动中,作者书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相融的牧歌,从而启示我们: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人类应该在自然中找到皈依、获得启示,只有全身心拥抱自然,才能获得精神的超越和新生。
经过认真的阅读,我认为本文有以下四个特点:
1、选取“听泉”这一独特视角,独辟蹊径,为鼎湖山画龙点睛。描写一地的景物自有万千种视角、方法,但不同的视角、方法也是能分出高下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游记,大部分人局限于用眼睛搜奇揽胜,而忽视了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谢大光独特的视角正给我们一种启示:在写作上,要全方位调动自己的感官,只有不拘一格、突出独创、精益求精,才能产生文学上的经典。
2、语言高度凝练,既刻意求工又自然天成。从本文来看,作者语言优美、准确,尤其注重炼字,这反映作者语言素养的高超。
如文章第二段“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动词“隐”、“闪”都运用得极妙,把泉水人格化了,饱含着作者对鼎湖山山水草木的挚爱。“一泓”也自非“一片”、“一块”之可比,因“泓”字有清凉之意,写出山泉灵动活泼的特点。而作者写钟声和泉声的应和也极妙,试看:“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凉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嘻嘻往返的孩子。”这样的比喻简直是神来之笔,非打通人的诸般感觉、展开丰富的想象不能办。作者运用文字的精妙在第八段显露无遗,此时作者几乎全用听觉,以鲜活灵动的想象中写出了深夜听泉的滋味,他对泉声的描写极细腻而真实,展开的想象合情合理又出人意表。
通过这些文字我们看到,作者与鼎湖山已没有任何的精神距离,鼎湖山仿佛是作者神交已久的挚友,一朝得见,自然分外动情。
3、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闻一多先生认为新诗应该有此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音乐美就是音韵铿锵、抑扬顿挫,富有汉语独特的音乐性。绘画美即写景如在目前,具有画面美。建筑美即结构精巧、匀称。其实,本文也具有这三美。全文抑扬起合,既继承了古代文学注重韵律的内在精神,又具备现代散文的形式美感。它展示了多姿多彩、或真或幻的画面,可以说刻画了景物和泉声的真精神。在结构上,通过移步换景记述了自己的游览行踪,组织材料有主有次、纵横交织,并且有所侧重地描写了枕泉而眠听到的多层次泉声以及从中获得的人生感悟。
4、把自然人格化,突出对大自然的热爱。鼎湖山的美景和泉声是那么强烈地吸引着作者,从闻泉声而生雀跃之心,到观泉而想起常绕膝下的爱女,再到深夜枕泉而眠、细听泉声,作者与这里的山水一见如故,精神上完全相融。“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所见之景、所听之音的变化也牵动作者心灵的变化,作者既热爱鼎湖山,也隐隐的忧虑大批旅游者的到来可能威胁这里的自然环境。
总之,本文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既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写好游记类散文的诀窍,更有关于宇宙人生的丰富思考。用自己的全部感官去拥抱大自然,拥抱描写对象,和它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的奴隶,人是自然的朋友。
2018年9月5日星期三